课程共建互学习
成都立格实验学校师生
赴云南与香港友校
开展民族文化考察课程共建活动
2024年1月15日至20日,成都立格实验学校10位同学与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暮光英文书院,深圳育才实验学校师生39人共赴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参加研学考察活动。
此次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香港)和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中国新闻网、文旅中国、中国文化报数字报、中工网、云南网等多家中央和地方知名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
# 01
出发,去研学!
出发前,我校师生和家长召开了统一的行前会议,并明确了此行研学目的。
10位同学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哈尼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这次研学,我在一个月前就已经做好了接受精神食粮的准备,而这次研学之旅,确实让我我感到十分快乐,虽然大部分时间在大巴车上度过,但是我们每天学到的知识都让我非常快乐,同时我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云南哈尼族的各种文化和习俗。” 我校初二学生汤明岳在游记中写到。
活动期间
同学们参观当地的村落和民居
了解了哈尼族的传统建筑和梯田农耕文化
此外
在为期6天的课程共建和研学考察中
我校师生和香港、深圳的老师和同学们
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
这趟难忘的研学之旅吧
# 02
收获颇多的研学之旅
1
15日
学校师生抵达昆明。当晚,在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主持下,活动拉开序幕。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董艳玲女士致辞欢迎,她希望孩子们能在接下来的4天研习中深度体验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学习中享受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并且爱上云南。
启动仪式上,主办方为每位同学和老师颁发了证书。此外,感谢在为期4天的研习行程中,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高颖处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所长刘镜净老师以及中新网记者黄兴鸿先生一行的全程陪伴。
2
16日
考察团一行人来到过桥米线的发源地蒙自,品尝一碗正宗的“过桥”米线。一碗浓浓的滚汤,一座精美的配菜“桥”,还有米线背后优美动人的传奇故事,无不让同学们垂涎欲滴。
下午,同学们来到蒙自红河书院,书院坐落于蒙自西部苍郁葱翠的滇南绿洲公园。红河自明清以来文风日盛,名冠南滇,享有“文献名邦”“文学南滇第一州”之美誉。
书院里,同学们在明清进士墙前驻足观看,墙上有明清以来172位文武进士的姓名。金属墙采用活字印刷工艺,用世界锡都个旧生产的精锡铸造而成。同学们站在这面学霸墙前,那些熟悉的,不熟悉的古人名字,透过锡铸的金属光芒,在这里凝聚成一面无法逾越的“学霸墙”。
书院里,我校学生和香港、深圳的孩子们展开分组交流活动,明确了接下来几天的研究方向并明确分工。
△图为自然生态建筑组第一次小组交流活动
△图为研习考察分组情况表
此次研习考察共分为五个小组,分别是民族历史与风俗组,文化艺术传承组,文化历史与服饰组,生活习惯与饮食组和自然生态与建筑组。每个小组由香港和内地的师生共同组成。看到孩子们第一次正式交流如此积极,老师们很是欣慰。
3
17日
同学们来到红河州博物馆,博物馆为中西结合建筑风格,外观造型取材于红河少数民族转山和圈舞习俗的锥形体造型,装饰有民族图案和文饰。民族文化展厅里,同学们在五彩绚丽的各民族服饰前久久不能离开,有的同学一边拍照,一边做笔记,他们说回家要拿给爸爸妈妈欣赏,欣赏这个哈尼族源远流长的生活艺术。
在历史文化展厅里,同学们在馆长的讲解中沉浸在滇越铁路的往事里,一辆寸轨小火车车头展览带领大家回到了“个碧临屏铁路”时代,面对云南人自主筹建,自主修建,自主运营的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同学们肃然起敬。
△图为自然生态与建筑组负责记录文案编辑的香港暮光英文书院中四学生张元喆,陈璋钜和立格实验初二学生鲍芸浩同学在认真记录,负责摄影的立格实验初二学生汤明岳同学认真摄影
离开博物馆后,考察团一行人乘坐大巴,翻山越岭来到元阳梯田景区。这是哈尼族1300多年以来生生不息雕刻出来的山水田园风光画,2013年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
首先,我们来到了哈尼梯田博物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所长刘镜净老师为同学们做了哈尼族文化专题讲座,同学们听得可谓聚精会神,讲座结束后的问答,同学们也都积极参与其中。
△图为讲座后立格实验初二学生刘浥尘积极回答刘镜净老师的问题
结束后,同学们在梯田博物馆里系统地了解了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梯田文化景观由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个要素组成,它们相生相融,相互依存。
4
18日
一大早,导游就带领我们来到了多依树梯田观景平台,梯田,远山,云雾,村落,唯美的山水田园画呈现在我们眼前,大家纷纷合影留念。
随后,我们前往了阿者科古村落,走在梯田的田埂间,穿行与大大小小的蘑菇房旁,感受哈尼宝贝的灿烂童颜。同学们还在蘑菇房里拜访了非遗传承人马建昌老师,同学们围坐在温暖的火塘旁听马老师讲诉他和哈尼哈巴的故事。
△图为师生们在蘑菇房里听马建昌老师讲诉他和哈尼哈巴的故事
哈尼哈巴是一种庄重、典雅的古老歌唱调式,涉及生产劳动、宗教祭典、文学艺术等,哈尼哈巴是哈尼族人规范人生的“百科全书”,也被誉为文化“活化石”。
△图为香港和内地师生在非遗传承馆共同学习哈尼乐作舞
离开时,同学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阿者科村,来到元阳县非遗传习馆,欣赏哈尼族传统歌舞,并且亲身体验了哈尼乐作舞,同学们再次体会到了哈尼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5
19日
同学们来到建水省级非遗工坊:崇文同创,体验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并在此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这几天的研学成果。
△图为立格实验初二学生杨东缘和香港孩子共同体验建水紫陶技艺
各小组同学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有香港的孩子练习普通话到深夜,有我校同学准备材料到深夜,大家都希望把此次所见所思告诉同学们。
△图为我校孩子和香港深圳的孩子在酒店大堂准备汇报材料
△图为我校唐子杰同学在汇报哈尼族传统服饰研究结果
△图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交流艺术协会会长余昭科先生点评同学们的汇报结果
汇报结束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长余昭科先生对此汇报活动做了总结,余先生说到,这短短的几天,他看到了香港和内地的孩子们从互不认识到相互交流,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准备汇报工作,相信这份友谊会在孩子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开花结果。这次活动,同学们也深刻感受到了非遗背后的故事和技艺传承的重要性。
中午,我们一起观看并品尝了汽锅盛宴。
△图为孩子们听馆长讲解汽锅原理
此行最后一站便是建水文庙,这座历经700多年历史的文庙,其规模和建筑水平仅次于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是云南乃至全国研究儒家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物建筑。
同学们矗立在泮池旁,感受着学海里吹来的七百年前的儒风,在这厚重的历史沉淀里,大家不由得放慢了脚步,静静地聆听导游的讲解,时不时有勤奋好问的同学,举起了勇敢的小手。“古韵融梦境,智慧润心灵,春风徐来,沐浴学海,七百年历史的儒风吹到了今天” 立格实验初二学子张天娇在游记中写到。
6
20日
清晨,在依依不舍的道别声中,我校师生和香港、深圳的朋友们在昆明南站挥别,大家互赠礼物,踏上了回乡的旅程。
△图为学生和香港、深圳的孩子离别互赠礼物
短短的6天,同学们从多维度探索了哈尼族积攒了千年的民族积淀,从红河书院到元阳梯田,从滇越铁路到个旧锡矿,从云上梯田到蘑菇房,从哈尼哈巴到乐作舞,从青藏高原到滇东南的漫长迁徙史诗,无不展现了哈尼族这个顽强的民族时代拼搏的智慧与勇气。
我们记得博物馆里认真记笔记的孩子,记得围着讲解员不肯走的孩子们眼里对知识的渴望,我想,他们不仅是在寻找哈尼族千年沉淀的梯田文化,也是在寻找内心沉甸甸的梦想和答案吧。
相信此次研习活动一定会在同学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熠熠生辉,希望同学们永远在寻找答案,而答案,就在路上。
感谢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中心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香港)
联合主办了本次活动
感谢
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
香港暮光英文书院
以及深圳育才实验学校的师生们
愿我们友谊长存
期待下一次相见
# 03
研学感悟
鲍芸浩
研学五天,我们在云南与香港、深圳同学们交流甚多,这五天中我们也学习到了很多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了解了很多有关哈尼族的文化习俗。通过这几天的交流与学习,我与同学们从互不相识到天天玩在一起,从不敢讲话到无话不谈,我很高兴能拥有这一次机会来到云南,也很高兴在云南认识了这么多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人。谢谢老师,谢谢同学。
张睿婕
云南之行让我们收获颇丰,不仅欣赏到了云南美丽的景色,还了解到了哈尼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到了哈尼族的独特魅力,这次旅行让我们更加热爱这片土地,也更加珍惜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遗产。
汤明岳
“读万卷不如行万里路”,我认为这句古语说的很有道理,在教室里面学习的知识始终是死的,只有自己去探索、实践才能真正的了解、明白所学的知识。总之,这次的研学之旅对我们都意义非凡,让我们对哈尼族有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看法,让我们的脑袋再次装满了精神食粮。
邓其锦
云南的研学,我收获很大,我对于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在研学中,我不仅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还结交了新的朋友。正所谓“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的遗产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