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在线
  1. 首页 > 品牌栏目 > 高端访谈

基于核心素养的未来教育实践探索 青白江区教育局局长郭万俊谈未来教育

作者: 日期:2020-07-16 23:12:01 点击数:

    10月16日,“2018年成都-芬兰创新教育论坛”国际交流活动在成都市青白江区举行。200多名中外教育人士齐聚大弯中学,以“新时代未来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素养”为主题展开思维碰撞,进行国际教育交流合作。青白江区教育局局长郭万俊作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未来教育实践探索》的主题演讲,给参会人员诸多启示。演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未来教育的变化;第二,对未来核心素养的理解;第三,青白江区基于核心素养的未来教育实践探索。全文如下:

6_副本.jpg 一、未来教育的变化
      当下的教育生态,在众多教育人和家长心中都郁结成一个词:焦虑。家长焦虑子女输在“起跑线”上,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学校焦虑学生的成绩,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社会评判学校最重要的标尺。在焦虑的表象之下,实则是对未来的不确定。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教育的时代属性越来越明显。美国白宫发布的关于人工智能的报告称:未来10年或20年,9%到47%的工作会受到威胁,每3个月约有6%的就业机会将消失。类似的预测,也见诸于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最新报告中——预计到2055年,全球经济体的有薪工作中,49%将借由改善现有科技而实现自动化,而受自动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为中国与印度。人工智能的崛起冲击了教育的内涵,同时也刷新了教育工具的范畴。这或许可以解释当下我国教育生态的焦虑现象。当前学校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未来是否会成为鸡肋?当学生走上社会时,现有的一些职业可能已经消失,当前学校教育的可为之处在哪儿?疑虑在学校和家长脑中蔓延。“世界在变,教育怎么变?”一是未来教育更具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新型技术也迅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对教育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创客空间、机器人、虚拟现实将不断增强,未来教育必然是架构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拥有全新的教育文化、理念、模式以及教学环境、内容和方法。二是未来学校将是师生学习共同体。未来的学校将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年龄来组织学习,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提供灵活的教学安排,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学期或者固定的课程结构,从而更好地满足当代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富有选择、富有个性、更加精准的教育。三是未来教师将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关于教师,将从传统的传授者和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对未来核心素养的理解
     进入 21 世纪以来,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考虑未来人需要什么样的素质问题,纷纷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美国也好,欧洲国家也好,亚洲国家也好,都提出了培养核心素养的纲领或计划。他们均认为,在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教育再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将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传统模式转向着力培养核心素养的模式,必须着力培养学生应对世界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也就是说,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成了必由之路。“从广度说,要拓展,要从认知能力向社会情感能力拓展;从深度说,要深化,要从基本素养向核心素养深化;从高度说,要提升,要从全面发展向提供适合的教育提升,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换句话说,在新时代背景下,未来教育将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根据2016年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未来教育发展走向,我们认为,要适应未来发展需求,未来核心素养必须围绕 5C,即: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 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五项素养既各有侧重,又相互紧密关联。“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是核心,包含的价值取向对所有行为都具有导向作用;审辩思维与创新更多地表现为认知能力,审辩强调理性、有条理、符合逻辑,创新强调突破边界、打破常规;沟通与团队合作侧重反映个体的社会技能,沟通强调尊重、理解、共情,合作强调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做必要的坚持与妥协。五大素养又相互关联,文化理解与传承是核心,创新离不开审辩思维,沟通是合作的基础,良好的审辩能力能够提升沟通与合作的效率,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有助于实现更高质量的创新。五项素养从不同角度刻画了未来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它们之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紧密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未来教育实践探索
     (一)创造适宜学生的“未来”环境,优化促进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发展的学习空间。在讲第一个问题“未来教育变化”时提到,21世纪的教育体系面对两股巨大的革新潮流:一是迅猛发展的前沿科学对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互动数字媒介发展的强劲势头;二是从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育方式的转变。为了顺应这两股革新潮流,青白江区于2012年启动四川省唯一的国家教育云规模化试点,大力探索实施课程变革、课堂变革、评价变革、管理服务变革、校园文化变革及教育理念变革,截至目前,全区装备总金额已经达到2.46亿元,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显著提升,标准型校园网全面普及,实现有线、无线全面覆盖,教室多媒体系统全面装备。每所学校建成一个智慧教室,全区智慧教室满覆盖,全区教育教学互动、视频会议互通、自动录播共享,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2017年底,该试点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评估验收并被评为优秀,被中央电教馆立项为国家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第一批试点单位。下一步,我区将围绕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全力实施智慧教育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全区未来教育建设与应用。一是完善教育信息化顶层规划。优化智慧教育硬件基础环境,构建一站式管理、教育教学和学习三个“一站式”特色空间,形成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教研、智慧培训、智慧考核等“六个智慧”为标志的智慧应用。二是全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全面提高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环境,建成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三是继续推进未来学校建设与应用。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未来学校、未来班级、未来课堂,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四是加快现代化教育装备提升行动。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泛在学习”需要的微课程体系,提升师生ICT素养。五是大力实施青少年“创客”培育计划。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试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二)创造融合创新的“未来”课程,建设有利于核心素养和学习能力发展的特色课堂。理想的未来学校是一个全方位的具有变革潜力的学校,而变革的重点是在多种学习方式中有效促进师生的深度学习,只有走进了学习的深处,师生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只有立足学校课程的整体建构, 才能进一步优化课堂,从多方面、多层面培育学生适应未来的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因此,一方面,立足课程多元,在丰富选择中发展核心素养。在未来教育的实践探索中,我们注重课程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课程建设及完善的过程中,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培养和素质提升出发,国家课程规范,重基础;地方课程特色,重文化;校本课程多样,重选择。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内容优化整合、突破校园边界、加强学科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跨学科学习,在德育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的内在品性。我们开始思考文科的阅读突破、理科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实验探究、综合学科的实践活动、艺体的模块教学等,以创客教育、STEAM 学习等推进科技教育。我们有意识地整合必修课和选修课。如:作为必修的美术、音乐、体育课程,根据学生的需求、学习内容以及教师的特长发展,采用必修加选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在快乐学习中创造生长。又如:我们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特长、优势和不足,通过课程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效地管理自己、发展自己、提升自己,也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选择打下基础。丰富多样的多层级课程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既注重了特长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提高应对“未来”的能力。另一方面,立足课堂革命,在转变方式中提高学习能力。我们深知,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当前,在教育正加速从“以教为中心” 转向“以学为中心”,从“知识传授为主” 转向“能力培养为主”变革的时间节点上,必须从“课堂学习为主” 向多种学习方式“智慧融通”。因此,我区于2013年制定了《青白江区各中小学校构建“生动高效课堂”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指出:生动是前提,是一种状态,要建立“先学后教”的课前准备机制、“五大原则”的课堂教学机制、“一体两面”的课后反思机制、“民主和谐”的评课议课机制,要“使学生在教学中‘动’起来,最终使学生达到乐学的目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是未来课程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下一步,我们还将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用评价引导教学实践,用评价监控教学效果,用评价反馈教学成果。同时,指导学校通过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撬动核心素养的实施,保障未来课程的落实。
  (三)培养适宜学生的“未来”教师,用教师的精彩“未来”保证学生的“未来”精彩。物有本末,事有始终,教育活动的起点是教师的修炼,因此,没有教师的“未来”就没有学生的“未来”,没有教师的精彩“未来”就没有学生的“未来”精彩。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正以几何级速度增长,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地位,当教师与学生以相同的“学习者”身份出现时,教师必需回归真实的本性。只有及时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才能在求实中提升专业技能、在求新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成为适应未来学校发展的教师。
     面对未来教育,未来教师应该拥有哪些核心素养至关重要。当然,探讨教师的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新命题,不同的学者依据不同的分析视角提出过不同的观点,有以教师专业标准而言的,也有以未来课程设置而言的,我们则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明确未来教师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信念素养。未来教师必须坚定教育信仰,才能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授课,更多的是和学生交流,去倾听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做“教学的师傅”,而更要做读懂学生的“分析师”。二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因此,未来教师必须具备融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为一体的信息素养。三是创新素养。未来,知识不再是唯一的力量,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力量,创造力、想象力、价值观、个人品质等将重获生机,在教育中拥有与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明确了未来教师素养,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如何成就未来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当前,在“未来”教师的培养上,我们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加大教师培训。通过举办中意、中加教育国际化论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授课,组织干部教师赴教育先进地区参观学习、赴北师大、浙大、复旦等高校高级研修等方式,扩大教师视野,激发教师登高眺远的“未来”意识与热情,为引领学生提高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创造条件。同时,组织多元化比赛,促进实践运用。通过各种赛课、献课、研究课、示范课等,以赛带培,在实践中碰撞思想、创生智慧、凝聚力量,在反思中明确方向、理清思路、寻求方法,以练好引领“未来”的内功。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优化“未来教师”培养机制:一是提升培养规格层次,加强与知名高校、专业教育机构的深度合作,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卓越中学教师,培养素养全面、专长发展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幼儿为本、擅长保教的卓越幼儿教师和理实一体、德业双修的卓越职业教师。二是深化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全方位融合,形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深度融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大力支持名师名课等优质资源共享,实施课业质量第三方监测评价,有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质量,为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进行教学决策、改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提供参考依据。三是建强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通过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优秀在职教师、考核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通过建立健全新时代教师成长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强化本土化教育人才培养,培养 “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创新型”的优秀教师,为未来教育发展积蓄动能。
     未来教育,不在未来,而在当下!乘变革之势,借思辨之力,让我们一起去改革、实践、创造,满怀信心去迎接教育的新未来。  (青白江区教育局局长 郭万俊)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