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中学老师向我探讨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不能仅从表面上回答,需要联系整个教育现状做分析,于是有了这篇文章,想要分享给所有教育界的朋友们以及家长们。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教育科研,论文,报告是写给所有人的,但是不同层次的人因群体而异,教育当局?间接影响政策?一线教师?学校中层?实际看论文的对象跟研究者的成就感有多少关联?
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教育科研论文的研究者,他们的格局很重要,如果说他们只是为了成就感而去做,这个事情就会和育人的初心相违背,他们的格局还不够。初心是什么?应是最基本的为了让孩子们更好,让孩子们不再因为不当的教育措施,父母的畸形教育受苦,现在的孩子们,他们如同生长在劣质土壤的小树苗,连自我心理健康成长都做不到,何来生长发育?他们本应该活出生命最原本的样貌,那个最有活力的样子,每个孩子长成自己独有的生命形态。当研究者们看到这些,他们的成就感难道可以用任何语言来形容吗?
他们的格局提升以后,应贯穿当下的教育现状,由上至下贯彻落实改革,一步步实施下去,也就是大目标要有,小步子要迈。
现在整个教育的顶层设计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当局者迷,在里面的人们无法拔出看到问题想到解决办法。但是一线教师的教育良知早已不堪重负,没有人理解他们,还要面对许多指责,还拿着极低的收入,快撑不下去。坚持不下去的就纷纷辞职另谋高就,就算在培训行业,上几节课,就能挣比学校工资高出几倍的钱,谁不会心动呢?我们当然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审判老师,但是从人性的角度看,换任何人你会怎么做呢?承担压力的本就不该只是他们,受苦的是孩子们。这里可能会说到家长,可是家长们他们也是受苦的孩子长大,他们大部分的人格健全程度也是极低,我们看到那么多家长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下一代,那么多把孩子当作自己生命的延续,把孩子作为傀儡控制,还有那么多被社会影响的情绪转嫁到孩子到家庭等等的问题。他们的家庭关系十分紧张,因为他们早已丢失自己的原本样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而活,他们活出的是别人想要的是社会想要自己成为的样子,而婚姻本身就是要用他们自己最原本的完整的样子和另一半融合,他们无法做到,这也是导致离婚率急剧升高的一大原因。在这里面生出的孩子又会是如何的成长环境?所以等到他们长大以后再次经历一样的问题,如此恶性循环。
世上不乏学术研究者,也不乏一线良知者,可是学术研究者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永远救不了孩子们于水火。与此同时,一线教师的良知已油尽灯灭。
再看一个地方,精神病医院,你会发现那里一个治疗号要约到一个月以后,任何时候去看都是人满为患,医院不停的扩建。精神科医生还有心理学界的同仁们,他们承担着教育失败带来的最终后果。去年开始因为疫情原因孩子们被迫呆在家里,家里还是那种弱者永远背负最多情绪负担,心理极度压抑,平时还可以跟小伙伴们玩玩,但疫情让他们不得不一直紧绷,青少年自杀率升了好多倍,这时冲在前面的都是心理学界的同仁。当这些情况都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时,我们才后知后觉这个问题如此严峻。
那么这些现象到底源头在哪里呢?我想了想,很大部分来自于社会焦虑,大家的认知过于局限,偏信“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这句话。几乎很少有人看到:共情力,交往力,表达力,领导力,团队协作力等等能力,才是孩子面对社会时的核心竞争力。还有价值观被营销化:努力就有收获;有钱就是硬道理;分高是王道…
营销本质就是使人偏信某种观念,以实现部分人的利益,而我们太容易被带节奏。努力就有收获?进入社会你该知道,你有多大成就得看你擅长什么,而不仅是你有多努力。所有人都活成了“应该”有的样子,而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孩子们被稀里糊涂赶到了一条跑道上你追我赶,却无人知道终点在哪里。
人从出生,到学校,再到就业,婚姻,生育,养老,整个人生轨迹都像是恶性循环,我看到孩子们从一出生开始就被各种不当的方式对待,这里的比较典型的当属一种自以为对的方式,就是“一切为了你好”;还有一种是偏信“专家”,用教科书式的养育孩子,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很想做好,但没有经验只能照本宣科。小视频里,一个孩子痛诉自己的妈妈总是会问自己“好不好,行不行”,这个妈妈知道尊重孩子,但却只在意识层面,因为只要女儿说不好,她就会心生怒气。这个孩子极其厌倦这种表里不一。当我们只去关注做得是否正确时,我们如何行知合一?也就是潜意识和意识重合。这方面,孩子是我们的老师,所以得改改像医患一样的模式“孩子有问题,我要去改变他”。而是,孩子是来教育我们的,他们教我们生命原本是什么样子。从“我认为他有问题”改为“我为何认为他有问题?源自于我有什么思维模式的固化?“于是家长便开始成长,变得可爱起来。
我们特别会忽略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感受思想需要的存在。当下教育专家给家长们最多的依旧以“灌输”形式给出的养育指导:“孩子有xx问题,你要怎么做…“”如果爱孩子,你就要…“事实上,任何一种“灌输“,都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因为这里面的潜台词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你要听我的。“尊重的形式,应是平等交流,碰撞火花,提炼总结。还有我始终觉得父母爱不爱孩子,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评论,作为旁人,对父母说出”爱孩子就要……“这何尝不是一种道德绑架?
我们的孩子们进入学校接受标准化教育和管理,孩子们许多的天赋被相应忽略掉,家长们在焦虑驱使下成为用分数奴役孩子的工具,同样的,他们紧赶慢赶把孩子赶上大学,然后催婚催生等等。整个过程孩子没有丝毫对自己的人生的掌控感,都随着大流被赶上车,婚姻生活父母依然想要干涉,这里面的各种家庭纠纷接踵而至,直到父母已经完全不能为孩子的生活买单。孩子们越来越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这样的路上,压根也不是自己选的,也许是父母选的,也许有身边的人一起跟风的等等,但婚后那些不幸福体验又是真实存在的,旁人不可能真正为此买单,离婚率便逐年攀升。
我们为什么觉得累呢?大多数时候是源于我们固执地去做“应该”有的样子,否认忽视自己人性的存在。举例说说“母慈子孝”,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知道这值得歌颂,但我看到许多现状是,妈妈们在被“应该慈”这件事中无限否定和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做着“应该慈”的妈妈;孩子在被“应该孝”这件事中失去了体验和感恩的过程。他们都失去了体验自己和孩子之间亲密的爱的宝贵机会。所以,做真实的自己,有七情六欲。我们不应该忽视人性的存在,如果对孩子发了脾气,无需愧疚,你只需要觉察自己,然后跟孩子道个歉,孩子这时候感受到爱和尊重,甚至还会来安慰妈妈。教育,应该建立在尊重人的本性之上。(这里的道歉对孩子的意义更为重大,因为孩子感受世界的能力极强,解读世界的能力正在建设。如果不及时道歉说明情况,孩子很有可能自我攻击,很多自杀的孩子,都在于父母的打击发泄等等,让他们觉得自己十分差劲,产生自我攻击,甚至觉得自己不配活着,不配被爱。)
大环境之下,我们急需先认可家长,辅助家长,理解家长,家长需要学习,有创伤就通过专业手段帮助他们解决。教育内卷很大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家长认知不够,我们需要建设家长认知,对孩子的,对自己的,对未来的掌控感和方向感有了,问题就解决了大半。然后他们不会把诸多负面能量给到孩子,孩子的内心世界安宁,才更有力量去探索成长和学习。反之,如果家长的问题不解决,那些缺陷便会代际传承,不断影响后代。一个家庭如此,千千万万的家庭如此,那么整个社会都是如此。不仅是亲子关系,还是夫妻关系,社会关系。许多的问题都会因此而得到改善。我相信,这是一个造福社会的伟大工程。
一个人的成长,我们比作一颗树苗长大的过程,每个孩子的特点优势天赋不同,好比是树木的种类不同,自然每棵树的所需养分和环境都不同。他们都需要健康有爱的家庭状态,好比肥沃的土壤;他们都需要阳光指引他们向上生长,好比家长老师(这里的老师可以是任何人,能带给孩子启发和思考的任何人);他们也需要经历风雨,一棵温室的树,会因为一阵风就断掉。(教育目标是孩子离开你时,他能过得更好,一生都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我深知中国家长把全部的爱给孩子的心意,但请你们想想孩子是否能承受。电影《你好,李焕英》中,贾玲因为自己母亲一生没有为自己而活,只是对她好,最后她妈妈去世,这成了一生的遗憾,她唯一的心愿就是母亲做自己。其实这也是天下孩子们对父母的愿望,孩子希望你们好好爱自己,用这种爱的能量过精彩的人生,他们也同样学会爱的意义,拥有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未来的样子是由我们的后辈们创造的,那是我们现当下无法想象的样子,所以教育,某种程度上来说,等于塑造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说:“教育,无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不能光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这不行。”
愿早日看到新的教育格局,我们一起努力!作者:李航陈